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ESTJ就是我

公司最近用心理學大師容格的分類標準幫我做了心理類型測驗,出來的結果將成為我末來職涯發展計劃的參考。出來的結果是這樣滴:
a. Extroverted。我原以為我是內向型,結果卻顯示壓倒性的外向。原來心理學的內向外向是指得到能量的方向-從他人或反求諸己,並非我們平時的說法。
b. Sensing。毫無疑問,我是理智型而不是直覺型。但結果我並不是非常強的理智,還是有些直覺的導引。
c. Thinking。這項很戲劇性,本來以為我是情感傾向,結果卻是極端的思考傾向。也許因為我自己期望自己能夠是情感傾向,花了許多時間在測驗後又反覆驗證,最後還是確認了測驗結果。(哎騙不了人)
d. Judging  。這項我也認為毫無疑問-我喜歡秩序和理論,無法接受沒有理由,懸而未決,或反反覆覆。但結果出來我也不是太強的判斷型,再少個幾分我就越到了平時最愛嘲笑豹的意會型(不下結論保持彈性尋求最佳解)領土。

於是ESTJ就是我。

我想做這個測驗很久了,最近才終於得到了機會,做完測試才知道為什麼這個測試不能普及-若太早做,一方面對自己的了解也許不夠又或者人格也尚未定型。另一方面,也許得到了一定年紀後,才能比較容易接受真正的自己,包括不喜歡的和人格中的陰暗面;接受沒有比較好或是比較壞,只有各自不同;接受不同的人格特質必需以不同的方式加強,來得到能量或走向適合的路。

幫我做測驗的是一位很資深的人資協理,過程中她不斷的說:小令妳覺得這樣真的有什麼不好嗎?讓我驚覺原來比較好和比較壞,也許只是和平常我們習慣的 ’好人’ 類型比較接近或比較遠離而已。
收獲頗大的另一個例子是,以往我開會時總是不敢質疑他人,總是散會後再私下去把問題解決。這位人資協理很驚訝:妳那麼強的外向,為什麼這麼壓抑自己?
我的回答是:我的教育告訴我說不要給人難堪,特別是比自己官階大的(這是倫理唄)。而且當我不夠確定,我也不想馬上就說出來免得說錯話(這是謹慎)。
她卻提醒我說西方人並不會覺得質疑是一種予人難堪,講錯話是一種愚笨。
在這之後,我發覺我變得更勇敢,而得到的結果竟真的讓我非常快樂。

公司中的人力資源部門總是挨我罵。但目前為止我遇到了二個我非常感謝的人力資源主管,一位是十年前遠傳的茱麗亞小姐,另一位就是讓我在此次測驗中或然開朗的柯斯汀小姐。
其實這些年來我差點都忘了,遠傳當時給我機會重要的推手是茱麗亞,不是她的話我這非名校畢業無相關公作經驗雙腳還沒踏出校園的小女生不會打敗其他留洋歸國及大公司跳槽的應徵者。

因為柯斯汀我才又想起了茱麗亞,人生真的是處處有情的。 人也要時時感恩並且尋找給予善意的機會,才不辜負了這些善意。